在最近的市场中,一个显著的变化是:业绩的力量在弱化,叙事的力量在放大。
即便企业盈利表现不俗,股价反应也往往平淡;而与“AI、机器人、芯片”等关键词相关的公司,却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关注和追捧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种现象已经突破了股市本身的圈层。就连平时并不参与投资的朋友,也会跑来问一句:“是不是该用 AI 来炒股?”这恰恰是市场进入叙事行情“狂热期”的典型特征。
叙事为何能压过业绩?
首先需要澄清,“市场弱化业绩”并不是说企业的业绩不好,而是 相对叙事而言,业绩对股价的驱动力减弱了。
业绩增长是稳健的、逐步兑现的,而叙事往往具备即时点燃市场情绪的力量。
当投资者对未来充满想象时,“故事”就能在很短时间里推高估值,这种 预期驱动 > 盈利兑现 的逻辑,往往在财报空窗期最容易出现。因为没有现实数字来检验,概念可以被放大、渲染,甚至被过度演绎。
从业绩驱动到叙事驱动:市场风格的四阶段
纵观历史上的题材行情,大致都遵循着一个循环:
- 萌芽期:概念刚出现,少数前瞻性资金提前布局。
- 扩散期:政策、行业事件推动,板块轮动效应增强。
- 狂热期:全民参与,业绩退居次要,故事主导股价。
- 退潮期:现实验证不足,热度下降,行情回归理性。
当前 AI 机器人、芯片的火爆,已经高度吻合 第3阶段——狂热期 的特征:
- 概念股全线起舞,估值远超合理区间;
- 普通人纷纷讨论,形成全民话题;
- 资金“只问故事,不问估值”。
狂热期意味着什么?
叙事行情进入全民化阶段,往往说明 市场风险与机会并存:
- 机会:短期波动巨大,资金推动下的涨幅可能远超预期。
- 风险:一旦故事失去增量,或者财报无法兑现,资金可能快速撤离,行情反转往往来得比上涨更快。
因此,狂热期最考验的是投资者的 心态与节奏。
在这个阶段,选择追逐热点意味着可能获得可观的短期收益,但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情绪退潮带来的风险。相反,稳健的投资者更需要冷静观察,耐心等待泡沫消散后,那些真正能够兑现业绩的公司才会脱颖而出。
我的观点
叙事和业绩并非对立,而是市场周期中交替主导的两种力量。
当业绩不足以解释股价时,故事自然会成为舞台的中心;但当故事回归现实时,最终仍然要用业绩来兑现。
今天的 AI 狂热,本质上是一次关于“未来”的集体想象。
对参与者而言,既要理解这种想象力带来的短期行情,也要清醒地看到:故事终究要落地,唯有能在业绩上站稳的企业,才能穿越叙事周期。
